专注于SCIE深国交备考2024及校园生活
前有青年失业率突破20%,后有张雪峰“打晕不报新闻学”,导致连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长都开始担心:
文科专业会不会不好找工作?
传媒专业是不是天坑?
CS申请美国大学是不是真的没戏?
原来在美国哲学专业1/3的人未来会从事律师职业,其次是咨询行业(而且这两年哲学竟然成了中国学生圈子的热门专业,猜猜是因为啥?);
原来社会学并非小众专业,而且培养学生调研、数据分析的能力和咨询行业、互联网产品经理岗位等非常匹配;
原来想读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可以先申请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或是心理学,录取率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会友好很多,而认知科学本身就要学计算机、数学课程,到时候转专业一点不会耽误!
这三位海归也非常有代表性。他们均在美国接受本科教育,其中一位初中就赴美留学;他们有人就读热门专业商科、工程,曾就职于硅谷投行,也有人来自真冷门专业哲学(申请时为国际关系,也属于小众)。
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启德教育高端申请计划PO团队非常资深的留学顾问,指导学生进入哈佛、斯坦福、哥大、芝大、牛津、剑桥等世界顶尖大学。
除了“专业与就业”,此次我们的都是家长最关心的留学问题,而三位老师也都是超级真诚风格,大实话暴击:
比如谈到平权法案,Puzhen老师说更像是疫情期间标化test optional的混乱期,大学一定会更重视申请材料中的“多元化”、“个性化”,此外美国民众反legacy情绪也值得担忧;
再比如说到长线规划,Olivia老师说虽然美国大学可以不确定专业,但如果你的人生一点方向都没有,美国大学为什么要你呢?
还比如热议的体育、艺术爬藤。老师们坦诚说虽然体育生的确分数更低,比如哈佛大学2025届新生报告显示,运动员SAT均分为1397.4,而非运动员为1500.8,直降100分。但培养一个运动员要花多少的金钱和精力,成本是非常高的。
而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八大藤校都要求Division 1,属于专业运动员级别,大家认为培养谷爱凌会是一条捷径吗?
中美教育的差距在于“能力培养”
12岁赴美留学,Puzhen是低龄留学潮还未到来之前,较早一批赴美读中学的小留学生。
用他的话来说,自己是被“一个大炮打到太平洋彼岸”去的,没有任何准备,甚至英文都说得磕磕巴巴。是什么让Puzhen的父母下了如此大的决心?
他说自己是属于被“散养”长大的孩子,父母的教育也主打一个“男孩要独立”。比如小时候父母在浙江做生意,7岁就能一个人坐大巴车从浙江回老家山东,上小学就和父母一起全国各地跑遍了。
但这样成长起来的Puzhen却和当初的国内体制内教育有些格格不入。
可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只不过平时不喜欢写作业刷题,语文考试的回答并没有那么“标准答案”而已。
再加上Puzhen老家山东中高考特别卷,强调分数、排名,父母想了想就干脆把他“扔”到国外去了。
原本想的是趁年龄小先把语言搞定了,不行再回来。没想到一待就是十几年。
在Puzhen看来,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异,或者说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们国内985、211名校的学生,他们本身学习能力很强,自身也非常努力,但大学四年之后,和美国大学的毕业生相比,差距依然是非常大的。
这个差距到底在哪里?中国的大学在课业上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但在综合能力上的培养可以说几乎为零。”
但在美国,基于能力的培养从中学就开始了。
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学术方向,如果感兴趣的专业,甚至可以上大学课程(学校和大学有合作),但如果你不感兴趣,可以选择最基础的课程;
比如有大把的时间做活动!Puzhen说自己当时是学校游泳队队长、学生会的leader(对的,终于当上“班干部”了)、模联社的社长,还创办了学校的中国文化社团(当时学校一共只有三个中国人),参加了学校乐队、志愿者活动等等。
虽然每天不到5点起床,12点才能休息,但他却觉得充满意义。
而到了大学阶段资源就更多了。像他在NYU读本科期间,除了在纽约,还在华盛顿DC和伦敦校区学习和生活。
而在这样资源和机会扑出来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论是个人视野,适应能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还有关键的时间管理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应对充满不确定未来的核心能力。
平权法案推翻,
中国学生或面临更多挑战
美国最高法院推翻平权法案,大学录取不得考虑种族因素。很多家长表示:那我们孩子爬藤会不会更容易呢?
目前最高法院作出了决定,但并没有给到大学明确的方案。因此与其说是“利好”,不如说是“动荡”。
Puzhen老师打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方:至少未来1-2年间,所有美国大学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点像是疫情期间的标化考试test optional政策。
我们知道SAT/ACT标化考试最大的价值就是展现学生的综合学术水平。虽然疫情以来很多大学不强制提交标化,但并不代表大学就不考察学术了,因此学生可能通过其他方面,比如说学术竞赛、科研等去展现。
同理,最高法院裁定大学录取不能以种族作为衡量标准了,但美国大学还是要看多元化diversity,那么会不会就更重视在文书中展现自己更丰富的个人经历呢?是不是需要更个性化的活动呢?这些都是留学生家庭需要考虑的。
此外,还有两点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目前很多大学对于推翻平权法案还是持反对态度的,包括最近韩裔和印度裔都有反对的声音;
其次在宣判之后,目前有民调显示,75%的美国民众不支持大学录取legacy政策。最新卡内基梅隆大学取消校友特权录取,会不会有更多大学更近,我们拭目以待。
但无论如何,美国大学申请就是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趋势是不会变的。这也对中国家庭和顾问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大学规划第一步竟也是“定专业”
MIT学霸9-12年级都做了这些事
这届申请季,启德来了一个特别的美本学生,来自国内Top2大学医学专业。这都是国内家长梦寐以求的教育结果了,怎么还要重新申请美国本科呢?
原来她读了两年书之后发现自己真的一点也不喜欢医科,每天都是崩溃,反而对文学感兴趣,所以选择了辍学重新再来一遍。
女孩是幸运的,她今年拿到了梦校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但Olivia还是非常感慨:试错成本太高了!
因此她建议所有的学生一定要尽早规划,趁早判断这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兴趣是否能持续。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可以帮助录取到更好的学校。
拿到MIT录取的小C同学就是一个方向非常明确的学生。
9年级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化学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也参加了数学社团,在阅读和写作上有所加强;
到了10年级开始全面探索时期,他拿到了AMC12的前2%,进入美国化学奥赛前50,与此同时也是学校化学社团的创始人。
但他并不仅仅只是一位简单的“理工男”,音乐上有小提琴、合唱团,与此同时还喜欢烹饪和摄影,展露出自己人文和有趣的一面。当然,阅读写作上的训练也并不能少。
最关键的11/12年级,他在化学上更深钻了。继续打化学奥赛,最终拿下个人金牌,连续两年寒暑假在复旦能源实验室做科研助理,还在AP化学暑期集训营担任助教。与此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音乐特长在外一对一辅导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
当然,小C一直坚持的阅读写作并没有浪费,他参加了NYT写作竞赛。
可以看出,小C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学习成绩好、竞赛强,更是能把自己的兴趣不断坚持下去,最终发展成为了他的方向和专长的结果。
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说,小C这属于“天牛”、“六边形战士”,有没有更普适性的案例呢?
今年拿了南加大、波士顿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一堆Offer的小E就是这样一个“不那么学术”的学生,最终申请的专业是传媒方向。
9年级就找到启德PO做规划的小E也经历过专业方向迷茫期。她其实当时就已经展现出对于传媒的兴趣,喜欢拍vlog,也喜欢在学校里帮忙社团做海报。但家长一心希望孩子学商科。
Olivia老师没有劝退家长或学生的梦想,而是建议她能够都尝试一下。比如:
一方面小E喜欢的传媒,围绕容貌焦虑做相关课题;
另一方面也去尝试打商赛。
而在几次“真枪实弹”的实践之下,小E在10年级确定了自己对于传媒的兴趣,并在这条线上持续深入探索。
在参加CTB比赛的时候,小E和启德老师头脑风暴出了她最感兴趣的话题——产后抑郁(源自她妈妈的经历),激发了她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建立了树洞系列账号,邀请有过产后抑郁的人来分享自己的经历。
到了11年级的春天,小E在启德老师的帮助下申请到了顶尖线上科研Pioneer Academics媒体研究方向课题,由纽约大学教授亲自指导,完成了关于产后抑郁话题在中西方媒体角度关注度对比的研究。
虽然两位学生的风格迥异,但可以看出他们在升学规划是有共性的,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筛选专业方向,通过更高阶的学术活动来做更深入的探索和成果呈现,所有的活动串成一条线,最终也都拿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佳录取结果。
Top30计算机比爬藤还难,
别再盲目冲热门专业了!
虽然说学术方向很重要,但作为牛剑藤全满贯导师,David却建议家长不要太执着于申请“超热门专业”。顾名思义,比如计算机、工程和商科。
首先美国是通识教育,不论转专业还是选择双专业、辅修都非常方便。
其实很多热门专业的相近专业其实在大一大二上的课程重合度非常高,如果大三再转到热门专业,一点都不会耽误。
比如说中国学生最热门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是热门中的热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2022年整体录取率为21%,但计算机科学只有5.8%,比藤校还难。
但其实学生可以选择相近专业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这是一门结合数学、计算机和心理学的专业,而且未来可以往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再比如说工程,也是中国学生非常喜欢申请的专业,导致及其内卷,但退一步如果申请物理或者数学就会稍微容易一些(虽然也很难)。
还有比如申请生物不妨试试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专业,不仅申请材料和思路极其类似,也更容易贴合学生自身的社区情怀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考虑以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的角度申请,也可以大大降低竞争者数量,从而降低申请难度,避免了最严酷的竞争;
申请商科的学生,有的学生会从申请经济切入(尽管经济依然是个较难申请的专业,但是已经大大易于商科)。
首先经济和商科/金融的先修课非常类似,很多课程高度重合。另外绝大多数学校的经济、商科和金融课程都在同一学院(大多是文理学院),所以比起申请时直接申请商科或金融,入读后再调整专业将会相对容易很多。
得益于美国本科自由开放的转专业政策,选择适合自己的申请策略,可以大大增加录取名校的几率,收获梦校的Offer。
只不过国内家长对于美国大学专业设置并不是完全清楚,或者会觉得转专业是非常难的事情,导致一股脑“非计算机不申”、“非商科不选”,其实往往很容易和名校擦肩而过。
最后我们想说,就算是真读了所谓“冷门专业”,也并非真找不到工作了。
Puzhen说自己读的就是“冷门专业”哲学,而且是在NYU Stern读了一年半商科后,被哲学教授超强逻辑体系吸引转到哲学专业。
其实在美国哲学专业的出路非常好,有1/3学生会选择往法律发展(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LSAT分数最高的两个专业,就是哲学和物理),自己也有不少同学在知名咨询公司工作,收入很高。
而因为这两年美国H1B中签率低,反而让哲学专业的中国学生变得越来越多,如果真的喜欢哲学一路博士读下来留在大学任教,学校直接给发签证不香吗?
「 写在后面的话 」
花百万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得?
今年以来有家长开始讨论是否要走国际教育体系?花百万出国留学回国月薪4千怎么办?
但三位曾经的留学生亲历者,如今的留学行业导师却非常肯定表示:很值得。
从体制内被打压的学生到成为美高最受欢迎的学生,如愿进入纽约大学,Puzhen绝对是国际教育的受益者。找到了自信,更是实现了梦想。
Olivia也说自己到了美国才发现原来同学们都那么“与众不同”,有人二十几岁才上大学,有人读书一半选择创业,还有人要服兵役,看了世界才能打开自己的眼界,变得更成熟。
她说现在启德送出去的学生暑假回来,可能就是留学了半年一年,家长都会反映说改变非常大,尤其是独立能力变得非常强,自己做决定,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
这就是成长的开始,也是出国留学的意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备战深国交网”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原谅,并联系微信547840900(备战深国交)进行处理。另外,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微信:547840900(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scieok.cn
本文链接:http://statistics.scieok.cn/post/4303.html
未标注”原创“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出处
深国交备考 |
如何备考深国交 |
深国交考试 |
深国交培训机构 |
备战深国交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www.ScieOk.cn Some Rights Reserved.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9023092号-1商务合作
友情链接:X-Rights.org |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 留学百词斩 |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战韦尔斯利网| 备战Well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