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tiesWeek 人文周六哲学4.10日-4.11一-4.12二历史4.13三-4.14四-4.15五-4.16HumanitiesWeekFollow-upActivities: 4月10日-4月13日一整周人文周的活动或是紧张刺激,或是令人收获满满。人文周Ambassador与THINK哲学社进行合作,即将在人文周的follow-upactivity中举办两场人文学术活动,欢迎大家踊跃参加并havefun! Saturday4.10|Philosophy OnlineLecturefromguestspeaker线上哲学讲座GuestSpeaker:ZhejunYufromtheFudan
图注:女性举着「姐妹力量」的标语游行,一群男性工人在左边观看©MichaelOchsArchives/GettyImages(拍摄于 1975年左右)译者注(节选):本文是1970年代美国激进女性主义思想家、作家与运动者JoFreeman传颂已久的力作。文章的时代背景大致是60年代运动中的一些女性受够了运动团体内的男性中心权威,在实践上自行成立了分离的女性团体、在思想上发展了基进女性主义的思维。这些团体多半采「无架构」的组织原则:没有领导人、没有发言人,会议只有协调人、没有主席,共识决议(consensus)、人人平等。一些基进女性主义者在思想上把这种「无架构」组织方式赞许为亲力实践地颠覆男性霸权的权力关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旗帜鲜明的无政府女性主义(
1《哲学的故事》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自问世以来,经久畅销不衰。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2《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托马斯·内格尔《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在美国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齐名,是哲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已被译成二十种语言出版。在这本小书中,当代西方哲学界的领军人物内格尔用生动的语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静的洞察力向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诉我们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灵的存在;如何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如何面对死
Papi酱生子“冠夫姓”被骂上热搜;教育部发文鼓励培养学生“阳刚之气”引发一片哗然;李诞Ubras代言词“让女性‘躺赢’职场”被投诉到删稿道歉;2020年,性别主义话题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舆论热潮。棕榈君也在近期收到了一条私信:“我看到越来越多同学把女权(又称女性主义)、LGBT写进文书,有些收获了MIT、芝加哥大学的录取。是不是‘平权话题’真的更容易收获高校青睐?”棕榈君在整理近年高校录取案例时,也找到了一些在文书中表达女性主义观点,并顺利进入名校的“范例”:M同学 麻省理工学院M同学热爱CS专业,她从9年级开始自学编程,却遭到家人阻拦。受到女权文化激励,她不仅坚持CS学习,还成立了“Girlswhocode”社团,鼓励更多女孩子摆脱性别刻板印象,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H同学
作者 /歌川编辑 /晖洁,思晨排版 / 亦源,星原「真正的阳刚之气」:一个话语陷阱最近教育部对一份名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政协提案的答复,让「阳刚之气」一词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进而形成一场关于性别议题的交锋对阵。这场交锋,围绕着「阳刚之气与美德的关系」进行展开。一些人着力于否定所谓的「阳刚之气」。它未必是美德,也可能只是男性/雄性气质(Masculinity)的粗暴表现:譬如性情暴戾、举止鄙陋。相反,也有人试着界定「真正的阳刚之气」。他们认为「阳刚之气」意味着勇于担责、恪守礼义,并且说「女性也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美德是不分男女的」——其中,最典型的观点,是央视新闻的评论:「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简而言之,这些讨论主张:「阳刚之气」或男
编案什么样的学术制度有利于女性哲学家的成长?假设有一个社会,虽然允许女人接受哲学教育,但绝大多数哲学工作者都是男性,并且他们都相信女人普遍不适合搞哲学,写的哲学论文不值一读(虽然偶有例外,但那是男性化的女人)。又假设在这个社会里,哲学期刊都不是匿名评审,编辑和审稿人都知道作者的身份。因此,每次有女性作者投稿,几乎都会被拒稿(除了那些会“跑关系”的人)。久而久之,女人便失去了进行哲学创作的热情。在这种制度下,一个女人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概率极小极小。要改变这个状态,必须实行匿名评审制度——编辑和审稿人都不知道论文作者的身份,只根据论文本身的质量去评判。英美哲学界这几十年出了许多优秀的女哲学家,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起了很大作用。她想|给予我们启发的当代女性哲学家文/ 王昕桐提起哲学,你
引言近日,郑爽代孕及疑似弃养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公众讨论。其实在这之前,我国法学界、生命伦理学界就围绕这一问题争论不休。除了克隆和人体器官买卖,没有哪一个问题像商业代孕一样引发了如此激烈和持久的争议。 「代孕」以商业的形式出现意味着怀孕与分娩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更意味着一种原本要求亲密关系的身体行为被市场变成模式化的合同或者契约内容,它必然要面临更多关注和质疑。尤其是2013年「北京最大商业代孕机构被查案」曝光,香港福臣集团被查之后,更多人开始关注商业代孕这一「隐秘角落」。搜索「代孕机构哪家好」一类关键词,就会出现大量相关广告。但若非本就关注这一领域或有相关需求,大多数人往往仍觉得代孕机构是遥远而隐秘的存在。而「郑爽事件」彻底引爆这一议题后,更多相关的研究才得到了广泛关注。